攻克癌症,捕捉幽灵,他们带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样子
一年一度的腾讯科学WE大会于今天举办,7位来自全球各国的知名权威科学家聚集于此,在这场以“小宇宙”为主题的大会上,他们向我们分享了最新突破成果,共同探讨科技与人类的明天。
经过一场秋雨的洗礼,北京的冬天又近了一步。
今天的北京展览馆,与往常不太一样,来自全世界的权威科学家,聚集在一个充满科技感的蓝色空间里,交流分享即将影响人类未来的重大科学成果。
2019腾讯科学WE大会,正在这里进行。为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,每年都会有一群科学家聚集在腾讯科学WE大会。
纵观科技发展的轨迹,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,都会带来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。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用科学,为人类谋幸福,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的,与科技又会有着怎样的关系?
为了寻找答案,美国科学家Carl June带来了他的癌症治疗技术,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则跟大家分享了团队用十年时间捕捉“幽灵粒子”的经历,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Brian Greene教授用生动的故事,阐释了深奥的弦理论,解锁宇宙的奥秘……
在科学家Carl June在腾讯科学WE大会的演讲中,他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
2011年,一位名叫Emily的小女孩因急性白血病的复发,正面临生命的垂危。还没来得及体验世间的美好,可爱的Emily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,家人们因此陷入了巨大的悲痛。
就在此时,Carl June的出现给一家人带来了希望。
Carl June教授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,是CAR-T细胞疗法的创始人之一,并因此闻名世界,被评为“全球生物制药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”。
在Carl June及其团队的努力下,Emily竟被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。
救活Emily的,就是Carl June教授奉献毕生精力的CAR-T细胞疗法(英文全称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-Cell Immunotherapy),这是一种靶向治疗肿瘤的新型免疫疗法,它可以精准、快速和高效地杀死癌细胞,从而缓解癌症。
康复的Emily在接受治疗5年后,体内依然可以检测出CAR-T细胞,并且连续三年都未检测到癌细胞,这些依然存在的有效T细胞,可以把重新出现的癌细胞杀死。
如今,Emily已经健康地生活8年了,与其他同龄的小孩子一样,享受着阳光雨露与童年带来的快乐。
这项医学奇迹震惊了全世界,在此之前,癌症似乎与死亡直接画上了等号,这一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,每年要夺走数百万人的生命,人类被癌症困扰已久。
Carl June教授的研究,使更多陷入痛苦中的家庭重新看到了新的希望。
他在腾讯科学WE现场说:“我非常的幸运,其实最让人觉得值得的工作就是父母和孩子们和我说:谢谢你,救了我孩子的生命,所以我觉得我很有福气。”
癌症让Carl June教授十分痛恨,因为在他的前半生里,癌症也曾夺走他的幸福。
Carl June教授从海军学院毕业后,在贝勒医学院接受培训,主要从事艾滋病病毒研究,然而天意弄人,1996年,Carl心爱的妻子却患上了卵巢癌,五年后不幸去世了。
痛失所爱,却束手无策,面对妻子的离去,Carl决心改变研究方向,研究癌症治疗。
自此,Carl June教授和CAR-T结缘了。
然而,Carl June教授在研究CAR-T的过程中,也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,一位白血病患者在接受治疗后,却发生了病变,最终死于白血病的并发症。
科技造福人类的道路上,总有着不可避免的失败与牺牲,但Carl June教授的压力却是每日剧增的,他说:“很多次,我几乎不得不退出。”但形势的越发严峻,却让他不得不他逼自己努力坚持下去,2018年,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810万,平均每天有近5万人确诊癌症。
如今,Carl June教授正致力于将CAR-T药品的高昂价格降低,为了让更多癌症患者能得到治疗,结束癌症带来的悲剧。
Carl June教授表示:“其实就像很多技术一样,比如说手机刚出现的时候,很多人是买不起手机的,但随着技术的进步,现在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有一部手机,相信相关的治疗方法将来有一天也会是这样的。”
当Carl June教授正在为人类的健康奉献生命时,物理学家王贻芳正在致力于探索人类的过去与未来。
你一定从未感觉到,每分钟都有数以万亿计的中微子正以近乎光速穿过你的身体。
这种穿梭在宇宙间的物质,看不见,摸不着,诞生于宇宙大爆炸的第一秒,比光还更古老,解读了它们就能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奥秘。
在腾讯科学WE大会上,王贻芳讲到:“中微子在整个的物理学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在构成物质世界的12个最基本的粒子当中,中微子占了其中的三种,所以说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单元,我们需要把它研究清楚。”
为了捕捉这些“幽灵粒子”,王贻芳正在织一张“网”。
1984年,即将从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的王贻芳,还是个稚气的毛头小子,初来乍到,一脸懵懂,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卓越的物理天赋。
这一年,王贻芳正面对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,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准备挑选一批优秀的中国学生,前往欧洲参与由他主持的L3实验。
当时王贻芳并不知道这个即将改变命运的机会,到底有多重要,于是没有任何准备就去参加了面试,但面对丁肇中的提问,他却对答如流,最后顺利地通过了考核。
成为丁肇中的学生后,王贻芳来到日内瓦的L3实验室,并进一步崭露头角。一年内,他发表了3篇论文,并且出任“新粒子寻找组”组长,是所有物理分析组长中唯一的在读学生。那段日子里,他几乎每天早上9:00到实验室,晚上12:00左右离开,一周差不多要工作90个小时,只有周日可能会休息半天。
在科研过程中,王贻芳发现研究中微子的振荡模式,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揭开宇宙起源之谜,随着加拿大与日本两个实验组确认了太阳中微子的振荡模式,王贻芳决定代表中国,寻找第三种振荡模式。
为了研究经费四处奔走,王贻芳最终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了实验室,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,团队夜以继日地投入了艰苦的工作,立志捕捉到躲躲藏藏的“幽灵粒子”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了十年的努力奋斗,王贻芳团队终于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,并精确地测量到了其振荡机率。
而王贻芳的一小步,却是世界的一大步,更是中国的一大步,美国《科学》杂志将之列入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。
作为“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”,王贻芳向国际见证了中国的科技实力,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界的敬业精神。
“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,产生更多国内的需求,在国内做更多最好的科学,推动我们技术的发展。”最后他这样向大家说道。
如果你是一位美剧控,那你一定看过《生活大爆炸》,谢耳朵这一角色带着科学家特有的耿直与天真,受到许多观众喜爱。
然而,你知道谢耳朵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吗?
原来谢耳朵是一名弦理论研究者,这一理论是物理学界中一个十分深奥也备受关注的学科,“弦理论”致力于讨论这个世界的最小组成元素是什么,是爱因斯坦一个未完成的梦。
据说谢耳朵的原型,是哥伦比亚大学的Brian Greene教授,作为超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,Brian却与大多数科学家不一样,“古板”、“严肃”这些常常作为科学家标配的形容词,似乎向来就与Brian无缘。
今天这位现实版谢耳朵就带着他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理念,来到这里向我们分享经验。
“在过去几十年来有这么一个问题,科学存在于大学、学术期刊这些象牙塔当中,它是一个孤岛,并没有能够融入到大众当中。”在面对腾讯科学WE大会的记者提问时,Brian这样说。
Brian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科学天赋,五岁那年,他徒手算出三十位数的乘法,在取得了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及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学位后,33岁的他就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正教授。
在Brian眼里,科学并不应该是高深莫测的,大众也有权利从科学中获取快乐,“科学思想的戏剧性不亚于任何一部小说”,他的成名作《宇宙的弦》恰恰做到了这一点,第一次生动形象地让大众读懂了宇宙。
《纽约时报》对此高度称赞:“霍金为黑洞所做的事情,格林在弦上都做了。”
为了更大力地推广科学的趣味性,Brian还在作为媒体人的妻子帮助下,把《宇宙的弦》改编成了纪录片,当西装革履的Brian在黑板前,一本正经地给狗讲解弦理论时,科学的晦涩基调被解构了。
更有趣的是,Brian在2008年的夏天还创办了第一届“世界科学节”,至今,这个全世界最有趣的科普盛会已经举办了11年,行业大咖在这场盛会上表演“科学饶舌”、“即兴演出”等,每年吸引20万“科学男女”参与其中,真正做到了让科学流行起来。
不仅如此,Brian还成功进军了演艺圈。
父亲曾是一名作曲家,他告诉Brian“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”,在Brian的成长经历中,艺术始终相伴左右,他曾在大学期间演过音乐剧,并跟随音乐家学习钢琴。这样的Brian被聘请做好莱坞电影的科学顾问,并且出演了《移动迷宫》等科幻电影。
在这次腾讯科学WE大会的演讲中,Brian用三个故事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的理论,最后他说:“我们也许以后会认为我们的宇宙其实并不是整个宇宙空间的中心,而只是无数宇宙当中的一个。可以说这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思想,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,也许我们在有生之年能够找到一些证据。”
当Magdalena Skipper正式出任国际顶尖科学期刊《自然》总编辑,成为《自然》创刊150年历史上首位担任该职位的女性时,她正不知不觉改变着大众对女性科学家存在的偏见。
不可否认的是,目前科学界的女性人数仍然较少,无论在地位还是影响力上都处于弱势。
人们往往有着这样刻板的印象:“女生不适合从事科学研究”。女性科学家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分配时间,女性往往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,因而研究事业更容易受到影响。
早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,Magdalena已经开始关注性别平等,但她坚信,女性在科学界的参与越广泛、越深入,就越能从整体上推动科学的发展。
小时候,对于将来的职业,年幼的Magdalena曾有过很多梦想:消防员、舞蹈家、演员……但当父母给她买了一本介绍牛顿的书以后,牛顿迅速成为了Magdalena的偶像。
Magdalena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。带着这样的梦想,她来到了诺丁汉大学,进入生物学领域中学习遗传学。
在腾讯科学WE大会的现场,她分享了自己的专业观点:“其实进化主要的方式就是自然选择,同时达尔文要是知道这些事,也会更加知道生物组是如何适应环境的。达尔文不掌握的东西,遗传学是一个关键,他如果知道的话,他将有很大的收益。”
随着研究之路的深入,她越来越希望帮助科研人员交流彼此,于是她满怀热情地加入了《自然》杂志。
在《自然》任职期间,出色的表现使Magdalena一路晋升,最终在2018年成为《自然》的总主编。
Magdalena尤其注重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以及研究透明度的提升,在她的带领下,《自然》在服务科学交流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着超高的品质。
Magdalena乐于成为女孩子和青年女性的榜样,鼓励她们勇敢地投身科学界,让科学成为女性职业选择的一种新风尚。
今天,我们有机会看到这些全球权威的科学家聚集在第7届腾讯科学WE大会,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,从而接触到世界最新的科技战报。
当今社会的发展早已离不开科技的进步,科技的力量渗透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。
而关注基础科学与前沿科学重大突破,致力于用最前沿科技解决社会重大挑战,正是腾讯一直以来追求的理念。
“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和文化公司,我们正不断加大基础科研投入,加快前沿领域探索,让科技创新驱动公司未来发展。与此同时,我们希望“科技向善”成为公司使命与愿景的一部分,引导我们善用科技,避免滥用,杜绝恶用,让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。”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给腾讯科学周的寄语中说道。
腾讯从2013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科学WE大会,腾讯希望连接最具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和前沿思想,激发人们创造创新,探索改变未来的各种可能性。
令人欣慰的是,每年的腾讯科学WE大会都会吸引近千万的观众关注,包括全球科研机构、科技从业者、国内外媒体、投资者及广大科学爱好者,他们聚集在这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盛会上,探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。
在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同时,腾讯也聚焦前沿科技应对地球级挑战。
近年来,腾讯不断加大科学投入,加快前沿领域探索,建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矩阵和基于前沿科技的实验室矩阵,希望利用新技术提高人类生活品质。
在实验室的支持下,许多优秀成果诞生,包括“会救命的AI”能够提早筛查出疾病,还有应用在农业上的AI,提高了产量和自然资源利用率,还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,两年来帮助找到走失家人的家庭1000多个。
许多人认为,科学是科学家的事情,似乎离我们很远,但其实它离我们很近。
1993年,诺贝尔物理奖得主G. 霍夫特首次阐述宇宙全息理论:在宇宙中,各个部分全息关联,任一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。
科学拉近了我们和宇宙万物的关系,原来,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。
今天,腾讯科学WE大会带领我们以全新的角度探索世界,在这里,科学家们分享着自己的“小宇宙”。
在这里,我们也看见了未来的样子。